股票与谷物(下),专栏文稿,经济学微课堂,来胜考研,专注法商考研培训,学硕、法硕、考研公共课

股票与谷物(下)

 刘邦老师

您好,上周老师忙着辅导同学准备复试资料,没能解答上上周的问题,这周延续着回答这个问题,到底《谷物法》能不能有效的控制谷物的价格呢?我需要同学将先前学到的观念逐步建构、整合,想一想什么是诱因?什么是供给和需求?市场机能与看不见的手又是如何运作的?然后,我们再来一起好好思考这个重要的问题。


不同阶段之《谷物法》的市场运作机制

主要有两项原因,让16世纪的英国,就已经存在谷物的价格管制政策了。第一,农业革命使英国农业技术改良,让农产品的供应大增,价格很容易受到丰收与欠收而大幅波动,农产品的特色是成本必须先投入,但是产品的售价却是最后才决定的,获利与否则完全取决于最后的价格,只有稳定的价格才能保障农民与地主的报酬,若想要让价格稳定,很直观的作法自然就会想到要控制价格;第二,英国当时盛行重商主义,整个国家都希望能不断从外国赚钱回来,外国的钱也就是「外汇」,想要让商人将商品出口,就要让商人面对到出口的价格是具有诱因的,透过价格的管制或操作,直观上也能理解,只要将价格调控到商人想把东西往国外卖就行了,那就也必须调控了。不论哪一个原因,只要想调控价格,总要有个价格的标准,也就是说,要进行价格管制,当然必须先定出到底想把价格管制在哪儿,因此「人为制定一个确切的国内目标价格」就成了价格管制的首要任务。

那要怎么让商人想出口呢?我们从这里开始想,和刚刚定下的国内价格相比,国际谷物价格当然不是英国本身能决定的,那国际价格就属于我们先前所学过的-外生条件,一旦出现的国际价格低于国内定下的目标价格,商人就失去了出口的诱因,这些本来该出口的谷物.就只能往国内市场销售,国内价格就势必下跌(让你想想,跌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?),因此,如果政府想保障价格不跌,那就必须鼓励商人在国际价格不好的状况下,仍然继续将谷物出口,政府为了使商人有出口诱因,就自愿出钱来消除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间的价差,也就是透过采取出口补贴(subsidy)的政策来弥补,举例来说,如果国际小麦价格为3英镑,而国内维持的目标价格为4英镑,那么商人当然不想出口小麦,反而还想从国际小麦市场进口小麦来国内卖呢!所以政府这时候,就会在商人每出口一单位小麦时,另外补贴1英镑甚至更高的金额,让商人除了可以收到国际价格3英镑以外,还能多赚到政府补贴的金额,使每单位小麦卖到国外的收入,大于等于国内的4英镑,背后的道理,其实就是直接由政府来弥补价差并鼓励商人出口。


但是到了19世纪,随着英国人口的迅速增加,粮食需求急剧上升,工业化后大量的农地又改建为工厂,粮食供应又相对的缩减,于是英国就由粮食输出国,逐渐转变为粮食输入国,《谷物法》也因此由原来的出口补贴政策,转为进口关税政策,首要的具体作法没变,一样要先制定目标价格,但由于成为了进口国,英国由原本担心本国商人不往外国卖东西,转为担心国际粮价太低,进口便宜粮食就会对国内农民与地主造成冲击,因此如果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目标价格,政府就会开始管制进口数量,或是直接征收高额关税,以刚才的例子来说,如果国际价格是3英镑,国内价格是4英镑,那针对进口的商品,政府会征收1英镑甚至更高的关税,让进口小麦卖得比本地小麦来的更贵,直到1815年,更是直接明文规定,当国际小麦价格低于4英镑时,完全禁止从国外进口,以坚定维持市场价格的立场 。


价格管制的崩溃

1845年后期,英国发生农产欠收以外,境内的爱尔兰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大飢荒,爱尔兰人的主食-土豆,染上大规模的传染病,导致大量的土豆直接在田里腐烂,数百万的爱尔兰人也因此饿死,为了解救飢荒,必须大量开放便宜的粮食进口才能缓解,用进口关税阻止进口,以维持高粮价的《谷物法》,至此再也无法坚持,终于在隔年-1846年宣告废除,让英国迈向自由贸易之路。


同学读到这里,是否可以感受到,几个价格管制的问题?首先,这个「国内目标价格」到底要怎么定才「合理」呢?定得过低,想买的人太多,想卖的人太少,表示这个目标价格下,需求大于供给,我们称为存在超额需求(excess demand),台面上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大量的需求,就可能造成抢购、排队、甚至是走私、黑市等违法情形,产生许多台面下的供应管道或做法,来解决这些无法被满足的需求;定得过高,买得起的人太少,想卖的人又太多,供给大于需求下,这就出现了超额供给(excess supply),必须透过政府的不断补贴、管制或收购多余的产量,以维持目标价格,一旦发生更进一步的市场冲击,或是政府已经无法持续承受维持价格的成本,以政府的力量终究难敌市场价格机能的力量,价格管制崩溃的那一天,终究会到来。


外汇管制与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狙击

我们要把这个想法更进一步推展到外汇市场上,也就是把「谷物」的想法,对应到「外汇」这个商品上,「外汇」简单来说,可以想成就是其他国家的货币。金融大鳄-乔治.索罗斯(George Soros),最著名的几次货币投机,就是瞄准基本上符合两种条件的国家,第一,采取「固定汇率制度」,第二,「外汇存底相对不足」,不足以让国家长久支持固定汇率制度,索罗斯会找到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国家,掌握「价格管制政策很快就会崩溃」的原则,利用从汇价维持到汇价崩溃的路上,赚进大把钞票。我们在这儿简化说明索罗斯最为著名的外汇狙击事件之一,就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开端-「泰铢狙击事件」。


当时泰国采取固定汇率制度,政府把泰铢和美元挂勾,透过政府的力量,让泰铢的价格随着美元的价格涨跌,也就是假设我们站在泰国的角度,可以把美元这个外汇,当作一种商品,如果汇价为25:1,就表示每买进「1个美元」必须要花费「25个泰铢」,所以要用的泰铢越多,这个数字就会越大(例如汇价变成30:1),那数字越大就表示泰铢相对于美元越没有价值,因此看到汇率上升,我们就称为泰铢贬值了,那将泰铢和美元挂勾的意思,就是由政府直接维持这个以泰铢计算的美元价格固定不动,具体的作法就是,如果泰铢现在就要贬值了,为了维持价格,泰国政府必须在市场中买进泰铢,增加泰铢的需求,藉此让泰铢回升到原先定下的目标价格,当然,要在市场上买进泰铢,就要用泰铢以外的货币去买,在这里用的就是泰国所拥有的外汇存底-美元,所以买进泰铢,就会相对丢出美元,一买一卖间,就能消除掉泰铢原本存在的贬值压力,相对也消除了美元的升值压力,藉此维持固定汇率制度。

1990年代中期,由于亚洲经济疲弱,再加上美国升息双边的效应,一个严重的外生冲击出现了-「美元大幅上涨」,如同刚刚的范例,泰铢本来依市场机制,应该要相对贬值才对,但由于泰国采取和美元挂勾的固定汇率制度,泰国政府只能以先前定下的目标汇价,不断丢出手上大量的美元,以买进市场上的泰铢,透过消耗自身的外汇存底,借以维持汇价,但我们了解,「实际上」的泰铢,早已经不值那个政府维持的目标价格了,我们看到的表面上的价格,是泰国政府不断丢出美元、买回泰铢,透过外汇操作得出来的结果,而泰国政府就是不断以「太高的价格买进泰铢」,相对「以太低的价格卖出美元」来维持汇价,由于泰国的外汇存底并不多,可想而知,等到外汇存底用完的当下,没办法再继续以美元换泰铢,那就是泰国固定汇率制度瓦解的时刻。


终于瓦解的外汇管制政策


由于索罗斯知道这些原理,也因此早已预见这个结果,于是在崩盘之前,透过资产抵押借入大量泰铢,并将这些泰铢卖给不断以太高价格买进泰铢的泰国政府,换回便宜又大量的美元,等到泰国的外汇存底消耗完毕,1997年7月2日,泰国正式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,当天,泰铢应声贬值了17%,此时,索罗斯再丢出手上的美元买回泰铢,将这些泰铢还回先前借入的金额,但我们知道,跌价后的泰铢,你不需要用到和之前等额的美元来换了,只需要用到比较少的美元,就可以还掉先前借入的泰铢了,还完之后,索罗斯手上剩余的美元,那就全都是净利了。初估此次的狙击行动,从1997年2月到7月,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,让索罗斯净赚近二百亿美元,二百亿美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,拿iPhone X来计算就是2千万支,大概可以给北京市所有居民一人买一支iPhone X吧。


有人攻击索罗斯,因为他造成了金融市场动荡,甚至导致一个国家、一整个经济体的经济整整崩溃20年;有人则认为索罗斯只是清晰体认了市场力量,懂得在价格前往合理均衡修正的路途中,向执行价格管制的政府,收取一些基础经济学课程的学费,或是前往自由经济道路的过路费而已,不论你认同他与否,你应该都能相应了解到,市场力量的强大与价格管制的不可行。有任何问题的同学,都欢迎在下方留言,我很期待看到你的留言,更期待与你讨论!


关于来胜
企业征才
环境介绍
场地租借
联络我们
在线咨询
英美法词典
元照读书馆
CopyRight 北京来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280号 京ICP备10043249号-2